服务热线:
15028752820

奋楫者丨大庆的地下到底藏了多少油?

详细介绍

  这些年,说大庆的地下净是油,就跟60多年前说这里的地下没有油一样,是个常识。至少王启民23岁时,第一次踏上大庆的土地,就是这种感觉——这里什么也没有。

  从一无所有到不断突破,王启民这么多年的研究历程,可以浓缩在他办公桌上的一张画报里。画报上第一个被重重标红的节点是1976年。那时,王启民和团队破开了国外权威的采油路子,大庆油田跨入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。

  王启民说:“当时达到5000万吨,就不得了。后来搞到5600万吨了,拼老命,国家要油。”

  原油在哪里?藏在地下的原油,就像洒在沙子里的米,它们躲在千米深度、微纳米的孔隙结构里。“把油采上来”,为了这五个字,几代石油人把自己的人生坐标,扎在油田的命脉当中。

  1978年,中国原油年产量踏上1亿吨台阶。这一时期,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以年均28%的速度递增,不仅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,也为国家换回了大量的外汇,最多的时候,全国每100元的换汇额中,就有大庆石油创造的14块。

  守住正确的采油方法是第一步。但要实现高产稳产,宛如登山一般,越往前,路越陡。1985年,大庆第二个稳产10年的奋斗计划提上日程。

  当时,大庆油田已确定进入高含水期,要采储平衡,就得挖潜力。王启民瞄准了“表外储层”,这是一种厚度只有0.5米、含油量被国内外戏称为“只够炒菜用”,低到都没有列入国家矿藏储量表内的油层。

  石油开采不只是吃肥吃瘦,还得啃干榨净。王启民说:“搞创新肯定有人反对。我们的岗位在地下,斗争对象是油层。最后在大庆油田含水量80%的条件下,找出来地质储量,这就是坚持的信念创造了奇迹。“

  表外储层的成功开采,突破了低贫油层不能开采的禁区。据计算,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可达7.4亿吨,相当于在大庆又发现了一个大油田。对王启民来说,这只是漫漫采油路上,以枯燥的试验、反复的质疑、不断的失败,换来的又一个节点而已。

  王启民说:“我这一个、一个、一个,这么完成的,不是说这个完了就完了,只要不让我退休,我就不断地前进。”

  然而,油田的综合含水慢慢的升高,技术迭代迫在眉睫。通常来说,“一次采油”是靠地层压力形成的自喷采油,“二次采油”是用水把油给“挤”出来。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企业技术专家侯兆伟说,“三次采油”就是靠化学剂把油“洗”出来。

  王启民刚到北京石油学院读书的时候,国内还没有大油田,石油还是一个冷得不能再冷的专业。侯兆伟刚进大庆油田工作的时候,“三次采油”也是一个“冷门”。

  “90年代的时候,当时注水开发就可以了,不需要这项技术。当时国外认为这种化学驱油技术从成本上是过不去的,他们形容叫‘注美元采人民币’,所以国外停了好多‘三次采油’的项目。但大庆油田始终在坚持做这项技术。”侯兆伟回忆。

  今年3月26日,大庆油田的原油累计产量达到25亿吨,超过了我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三分之一。其中,“三次采油”产量已经累计突破3亿吨,大庆油田建成了全球顶级规模的“三次采油”生产基地。从地下岩石的孔隙中把油“洗”出来,三次采油的核心专利和专有技术已在全球多个国家“开花结果”。

  想起出国谈合作的经历,侯兆伟难掩激动和自豪:“我们刚开始跟他们有合作项目的时候,他们很傲慢,都是腿放到桌子上的。刚一接触的时候,首先问,你们有没有国外留学经历?从哪个国家回来的?后来他们评价完咱们这个体系的性能,发现远远好于国外,咱们研发体系到他那去验证,验证完以后,他们的工作人员、实验人员都不敢相信那个实验结果,他们服了,说你们的确是世界的number one。”

  随着改革开放和油田建设的不断深入,单一能源结构早已不能够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,也不能满足大庆人的“胃口”。靠着“油”“气”两条腿走路,让能源的“粮仓”更殷实。2015年,大庆油田持续稳产4000万吨的构成,从“纯油量”变成“油气当量”,开启了“油气并举”的新征程。到2035年,大庆油田要形成油、气、新能源“三足鼎立”发展格局。

  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,王启民说,如果科技是钥匙,那么,精神就是手里的灯。

  “宁肯少活20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,这句誓言在大庆响了63年。几代大庆石油人接续奋斗,3次问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,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1000多项。侯兆伟说,在新时代,传承“大庆精神”,就是敢于走自立自强的科学技术创新路,敢于在无人区前进,敢于“超越权威、超越前人、超越自我”。

  侯兆伟说:“实际上每项技术突破以后,经历了这种短暂的喜悦,就进入了下一个节点,而且越走越难,全靠自主创新。我们大家常常有一句话说叫资源有限,科技无限。我们搞开发的就追求一个目标——资源真正变成能源。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份工作,我们要义无反顾地向前攻关。”

  在王启民看来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,现在国家的希望和担当都落在年轻人身上,要接好接力棒,在深化改革,强化创新,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立功、建业。

  他们来自平凡岗位,扎根中国油田。如果45年浓缩为45秒,中国油田讲了什么故事?请听改革“声音印记”:

  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,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10周年。回望改革漫漫征途,在祖国大江南北、各行各业,涌现出无数勇立时代潮头、锐意改革创新、敢于探索实践的先锋模范,他们身上鲜明的改革开放精神正被赓续传承。

  “心怀天下,吾辈何辞”,改革先锋的精神正在何处开枝散叶、生生不息?“百舸争流,奋楫者先”,后辈如何接好改革开放的接力棒,为新时代新征程汇聚更加强劲的力量?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《奋楫者》,致敬改革,致敬奋斗,致敬伟大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