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:
15028752820

为什么没人提“石油枯竭论”了?难道石油不可再生真的是个大骗局

详细介绍

  进入二十世纪后,随着燃油汽车的普及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,石油才真正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,并在能源地位上超越煤炭,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。

  然而,自从石油成为战略资源的那一刻起,人类对于石油储量的焦虑就从未停止过。1914年,美国矿务局预测:“本国石油储量将在10年内耗尽!”

  1970年代,时任美国总统卡特表示:“当下一个十年结束时,人类就会将全球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全部用完!”

  1973年,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·R·埃利希发出警告:“到1990年,全世界将耗尽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!”

  关于石油即将告罄的说法,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马里恩·金·哈伯特提出的石油枯竭理论。上世纪50年代,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恩·金·哈伯特画了一张“全球石油产量”曲线图,它的形状是一个钟形。按照哈伯特的说法,全球石油产量将会在1966年到1972年之间达到峰值,随后就会出现下滑,慢慢的变少,直至枯竭。

  该理论刚刚被提出时,由于最初几年的石油产量和他预估的值非常接近,所以导致很多人都相信了他的理论,石油枯竭论的说法开始疯传,很多业内人士都将其奉为圭臬。

  然而,进入80年代后,全球石油产量不仅没有下滑,反而大幅度的提高。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全球石油产量继续稳步增长,石油枯竭论早已沦为业内笑话,自然也就没人再提了。

  石油枯竭论建立在“石油不可再生”这一重要前提之上,那么,石油到底是不是不可再生资源呢?如果是不可再生资源,那为什么石油开采了一个多世纪还没有采完,反而越采越多呢?

  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,我们一定要先了解石油是怎么形成的。一直以来,关于石油的形成问题大多有两种说法。

  一种说法是生物沉积变油,这种观点认为,在漫长的地质年代,古代海洋和湖泊中生长着大量的动物和藻类。它们死后沉到海底或湖底,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,与外界空气隔绝。在细菌分解、高温、高压等作用下,这些生物遗体逐渐分解转化成为石油(和天然气)。按照这种观点,石油是不可再生的。

  另一种说法是石化变油,这种观点认为,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的,与古代生物无关。按照这种观点,石油是可再生的。

  事实上,我们如果把时间线拉得足够长,那么不管是生物沉积变油还是石化变油,其实都是可再生的,因为石油形成的本质就是地球上碳的循环。

  同理,我们如果以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为时间线,那么不管是生物沉积变油还是石化变油,其实都是不可再生的,因为人类对于石油的需求速度远大于石油的生成速度。

  因此,单纯地讨论石油的形成原因和可不可再生性是毫无意义的。对于人类来说,尽可能地抑制需求(或者说是贪念),尽快找到传统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才是根本出路。

  至于石油越采越多的原因,其实非常容易理解。全球石油产量的多寡,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对石油开采投入的资源和技术。从资本的角度来讲,只要石油开采有利可图,那么“已探明石油储量”和“可开采石油储量”就会慢慢的多。

  以前没有勘探到的沙漠海洋,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增加了,现在就可以勘探到了;以前无法开采的深层石油、页岩油,由于技术进步了,现在就可以开采了;以前因开采成本过高而被废弃的油田,由于石油价格猛涨,现在变得有利可图了,所以又可以重启开采了。

  所以,对于人类来说,人们根本就等不到石油枯竭的那一天,而是只会等到因油价太高而主动放弃石油这一选项的那一天。到那时,人类早已用上了价格更低的替代能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