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:
15028752820

装备产业零碳观察:节能降碳要把握好四大关系

详细介绍

  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作为产业重要载体的园区和企业,需要探寻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。智能装备产业零碳转型之路需要平衡好

  当今世界站在十字路口,传统的资源索取和消耗发展模式必须改变,可持续性的、绿色的发展模式必须建立。作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,智能装备产业也需要从能源视角出发,重新梳理零碳转型之路需要平衡的几大关系。

  一是多样性,装备制造业涵盖了广泛的产品范围,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设备、电子设备、工具、车辆、飞机、船舶、农业机械、建筑设备等。这一些产品可用在所有不一样的行业和应用领域。二是技术密集性,装备制造业常常要高度的技术和工程知识,以设计、开发和生产高质量的设备,包括机械设计、电子工程、材料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等。三是规模化水平高,尽管一些装备制造企业专注于定制产品,但大部分企业仍是大规模生产,以满足市场需求。四是国际化水平高,装备制造业是全球性的,产品和零部件常要在不同国家之间制造、装配和销售。因此国际贸易对该行业至关重要。比如大飞机的装备,涉及20多个国家的近几百万个零部件。

  从产业链过程看,前端的能源材料冶炼产业,与中端的材料加工产业,都属于高耗能、高碳排产业;后端的设备装备技术复杂度高,但在整个制造业中属于低耗能、低碳排的产业,也是整个制造业中最有希望率先实现净零排放的领域。能源结构上,主要能源需求是电能。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数据,正常的情况下,装备产业的约每1亿元产值消耗0.03到0.06万吨标准煤,能源消耗强度只有制造业的1/5左右,在各类产业中处在最低水平。2012年到2021年,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8%提高到32.4%,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%。这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迈入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。

  对企业与消费者而言,只有经济效益达到一定水平,才更有动力去践行零碳生产和生活。

  企业降碳过程中有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。显性成本包括企业引入低碳工艺、低碳设备,以及进行低碳化改造的成本。经济收益方面,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,直接经济收益来自能源使用下降的成本。比如,西门子开关的1100万元的光伏发电站,每年能节省近100万元电费。经济收益也来自购买绿电的需求降低。比如,西门子开关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200吨,按当前碳配额的定价70元每吨计算,可减少碳配额成本8.4万元。同时带来隐性收益,比如,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辨识度和知名度,以及适应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等。而从财务整体看,绿色投资的成本完全收回,仍需至少3年。

  平衡成本和收益,需要企业自身做出研判和选择,找到符合自身的降碳路径。同时,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一些财税优惠、绿色投资以及适当补贴,以提升公司积极性。

  当前,绿色化和数智化构成了企业高水平发展的两大主要发展方式。装备企业降碳过程要注重两者协同。

  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提升装备产业的设备管理、过程控制,能够大大降低能耗和碳排放。从装备制造向智能装配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装备公司实现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物流运输、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的数字化追踪监测分析,实现按需供给、高效生产,减少碳排放,实现企业节能增效,同时,基于企业间数据打通,实现产能共享、要素共享,提高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利用效率,降低行业碳排放。

  对于智能装备制造业,能源监测和追踪过程中的数字化技术同样不可或缺。比如,调研过程中,一些装备企业借助智能电网改造,实时监测每个装备车间的用电,找出关键的用电节点和主要耗能节点,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产能布局和供能优化。

  平衡绿色和数智化发展,需要装备企业依据自己生产流程和工艺做全面规划和统筹布局,优化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同时,提升能源使用效率。

  装备制造业中,电能是主要的能源消耗方式,传统煤电占总电能的70%以上,其他绿色电能占不到30%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若企业不进行任何电能创造,则消耗的电能中70%来自煤炭,每消耗1度电,约排放500g二氧化碳。而企业电能创造方面,常采用屋顶光伏改造,1平方米的光伏组件每天发电量在0.6-1度,年发电量在300度上下,100亩的工厂,全部空间进行光伏组件改造,可提供电能约2000万度。

  调研发现,屋顶改造成光伏发电板等形式产生的电能,最多可占企业用能的30%-50%。在这样的能源缺口和绿电缺口情况下,企业可能购买绿电,弥补自身绿色能源消耗缺口。除了普通电能价格之外,绿电价格通常包含环境溢价。当前,绿电市场规模逐步扩大,其环境溢价随之不断降低,环境溢价已低至0.03-0.05元左右每度电,绿电和煤电交易均价已基本持平。与此同时,绿证也降至30元/张-50元/张。

  企业需积极做好绿色电能的创造,通过场地的太阳能光伏板改造,提升能源自给率,也需热情参加绿证绿电交易,依据自己情况选择合同类型和电力类型,补充能源缺口。长期看,国家要进一步支撑绿色电力交易,核算和认证绿色电力消费,不断推进绿证的国际互认,鼓励绿色电力的消费。

  调研发现,装备企业在低碳发展过程中,受到来自市场的推动力影响。大型跨国公司头部企业都提到一个共同举措,在采购和经销过程中,越来越注重合作伙伴的绿色和低碳资质,要求供应商必须绿色发展,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的低碳水平。

  同样,政府的约束力也起到作用。2022年7月上海发布了《上海市瞄准新赛道 促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2-2025年)》,要求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碳管理。聚焦高端装备产业,“推动重型燃气轮机核心部件和服务技术的开发应用。加快先进核能系统和自主核能设备攻关,形成三代、四代核电设备部件的稳定制造能力”。

  企业的零碳之路,需要将市场的推动力和政府的约束力,转化为企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原动力。一方面,积极适应上下游产业的低碳水平提升,配合和协同好产业链企业的绿色发展,推动自身减碳降碳;另一方面,积极申报国家、省、市的各项绿色发展项目,积极努力配合有关政策,提升绿色能源消费水平,提高绿色发展效能。

  装备产业的绿色转型既是制造业绿色转型的“先锋队”,又是城市产业进行减碳降碳的“试验田”,装备产业零碳转型,需要把握好成本与收益、绿色和数智、绿电与煤电、政府与市场这四对关系,夯实绿色转型的基础和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