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8年大炼钢铁浪费巨大得不偿失导致10%左右农作物没有收回
发布日期: 2025-08-09 09:48:08 作者: bob官方平台app时至今日,仍然有一些人将历史反思误解为“抹黑”。这种错误认识的背后,除了受到别有用心的误导外,更多的是因为大众的历史知识相对匮乏。因此,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,尤其是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,显得很重要。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教育主管部门规定,所有中学、大学及研究生教育均必须开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。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,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人才,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、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。
全民大炼钢铁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一项重要事件,直接影响了当时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形态。1958年8月,召开。会议有一项决议极为引人注目,即确定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,达到1070万吨。这一决策使得达到了顶峰。
在会议召开前的八个月里,全国钢产量仅完成了400万吨,而要完成全年翻番的目标,在接下来的四个月内一定得完成600到700万吨的炼钢任务。虽然这一目标看似简便,但真实的操作却充满困难。由于当时中国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有限,1070万吨的目标几乎不可能完成。同时,国家在电力、煤炭、矿产资源和运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也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需求。
古人云,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,在剩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,完成三分之二的目标,谈何容易?为了确认和保证钢铁生产任务的完成,提出,由各地的负责,推动大规模群众运动,全面动员全民炼钢。1958年8月25日至31日,召开了由主管工业的领导参加的会议,深入研究落实以钢铁为中心的工业生产计划。
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,要全力以赴,确保“钢铁元帅升账”,并要求各行业和各生产领域都为钢铁生产让路。会议还特别强调,必须首先满足炼钢行业的需求,之后满足电力设备制造和机床生产,最后才顾及其他工业生产。在动员全民大炼钢铁方面,将1070万吨的钢产量目标写进了会议公报《号召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》,要求各地各部门立即行动,为确保钢铁生产翻番而努力。
通过一系列强力措施和手段,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迅速在全国展开。慢慢的变多的人力投入其中,全国各地迅速形成了大炼钢铁的战场。到8月底,参与人数已有数百万,9月底激增至5000万人,10月底达到6000万人,年底更是有超过9000万人参与,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占全国人口的1/6。小高炉和土高炉的数量也飙升,8月底为17万座,9月底增至60多万座,10月底更是增至几百万座。工厂、公社、机关、学校都纷纷建设土高炉,真可谓“村村点火,家家冒烟”。
在全民炼钢的过程中,不少地方采取了极为简陋和非标准的方式。面对原料短缺,一些地方就用普通煤炭代替焦煤;若煤炭不足,就砍伐树木,烧制木炭;没有矿石时,有的地方竟拆解家庭用品,如铁锅、门锁等,以铁器为原料进行炼铁,认为“大同社会”已经到来,可以“夜不闭户”,不再需要门锁。
经过几个月的急功近利的操作,加上虚报浮夸的数据,1958年底宣布钢产量达到了1108万吨,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。设定的钢铁翻番目标虽然完成了,但所带来的国民经济损害却是巨大的,难以估量。
首先,极大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浪费。1958年生产的钢铁和铁,由于含硫量过高,根本没办法使用。据统计,合格钢铁仅有800万吨,合格生铁也只有900多万吨。如今,部分地区仍能够正常的看到当时大炼钢铁留下的铁疙瘩,这些无用的废品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。
其次,土法炼铁导致煤炭、矿石过度开采,树木遭到大量砍伐,铁器资源也被随意拆解,这些都造成了严重损失。例如,河南大别山区的部分县在炼钢过程中,林木几乎被砍伐殆尽;四川长江上游的林区也遭到毁林,损失面积达到数十万亩,加剧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,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。
再次,基建规模的急剧扩大、积累率过高导致的比例失调,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压力。为完成钢铁生产的目标,相关钢铁、煤炭、电力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迅速扩张。1958年,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57年的151.23亿元激增至279.06亿元,增长幅度达到84.53%。这种过高的积累直接挤占了消费,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。
最后,极度重视工业生产,导致农业生产遭遇严重冲击。根据统计,1958年工业总产值较1957年增长了54.8%,其中重工业增幅更是达到78.8%,而农业总产值仅增长了2.5%。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抽调到炼钢工作,正如彭老总所说:“谷撒地,薯叶枯,青壮劳力炼铁去,割禾童与姑”。结果,农业生产严重受阻,导致1958年虽然丰产,却未能丰收,许多农作物因无人收割而在田间腐烂。据统计,至少有10%的农作物未能收割,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